搜尋

新聞分類

3 步驟教你如何計算個人 113 年度 #綜合所得稅

3 月 14 日不僅是白色情人節、圓周率日,也是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的生日!他曾幽默說過:「世界上最讓我難以理解的就是所得稅。」看來在物理學上成就卓越的天才,面對複雜的所得稅也一樣頭昏腦脹呢(笑)。
⠀⠀
5 月報稅即將到來,小編就先來幫大家暖身一下,頭痛的可直接略過這篇,因為我們有愛因斯坦沒有的網路報稅系統會幫各位算好好!
⠀⠀
🧮步驟一:計算綜合所得淨額

所得淨額 = 所得總額 – 免稅額 – 標準或列舉扣除額 – 特別扣除額 – 基本生活費差額

⏹︎ #所得總額:加總一整年的所得包含營利、執行業務、薪資、利息、租賃、權利金、自力耕作漁牧林礦、財產交易、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獎金、退職所得及其他所得。
⏹︎ #免稅額:一般 9.7 萬元;本人、配偶及受扶養直系尊親屬滿 70 歲 14.55萬元。
⏹︎ #標準或列舉扣除額(2選1):標準扣除額單身 13.1 萬元、有配偶者 26.2 萬元;列舉扣除額共 5 項金額加總,包含捐贈、人身保險費、醫藥及生育費、災害損失及購屋借款利息。
⏹︎ #特別扣除額(符合條件):共 8 項包含薪資所得、儲蓄投資、幼兒學前、身心障礙、長期照顧、財產交易損失、教育學費、房租支出。
⏹︎ #基本生活費差額:當「基本生活費總額(每人基本生活費 21 萬元×申報戶人數)」超過依規定可減除的「免稅額及扣除額合計數(標準或列舉扣除額+儲蓄投資+幼兒學前+身心障礙+長期照顧+教育學費+房租支出特別扣除額)」,差額可從申報戶當年度的綜合所得總額中減除。
⠀⠀
🧮步驟二:計算應納稅額

應納稅額 = 所得淨額 × 適用稅率 – 累進差額

依所得淨額分為 5 個級距,採 #累進稅率 分段課稅(放心有速算公式):59 萬元以內課 5%、超過 59 萬元未逾 133 萬元課 12%、超過 133 萬元未逾 266 萬元課 20%、超過 266 萬元未逾 498 萬元課 30%、超過 498 萬元課 40%。

等等❗這還不是最終要繳稅的金額喔!
⠀⠀
🧮步驟三:計算應繳(退)稅額

應繳(退)稅額 = 應納稅額 – 扣繳稅額及可抵減稅額

應納稅額是全年該繳的稅,但有些所得(例如薪資)在給付時就已預先扣繳稅款,所以要再扣掉 #已扣繳稅額,以及相關 #可抵減稅額(例如股利及盈餘可抵減稅額、投資抵減稅額、重購自用住宅扣抵稅額及大陸地區已繳納所得稅可扣抵稅額),才是 5 月報稅要自行繳納的稅額,如果是負數表示可退稅,但要完成申報才能退喔!
⠀⠀
看完之後,是否對綜合所得稅的計算有了基本概念啦,之後會再送上完整懶人包幫助大家 5 月輕鬆報稅。